近日,央视财经采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陈秉正教授,提及调研发现超七成90后开始考虑养老问题。陈秉正教授表示,对于养老问题的考虑,不应该等到35岁才去考虑,而是应该更早地实施。他强调,从工作后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开始,就应该有计划地为养老进行储蓄。他解释说:“早十年和晚十年进行储蓄,结果会是完全不一样的。” (11月6日央视财经)
35岁考虑养老,晚了。对于陈秉正教授的观点,不少人并不认同,认为这是在故意制造养老焦虑。但在笔者看来,这其实是一种曲解。因为陈教授的真正意思是年轻人要提前做好养老规划,为养老做好储蓄和投资的打算。
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思考养老的问题,并为自己的养老生活做准备。此前一项问卷调查显示,有89.6%的受访青年认为有必要现在开始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。而《2022年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》显示,人们开始为养老做准备的时间从38岁提前到了35岁。
年轻人越来越早关注养老问题,这其实不是什么坏事。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社会背景下,年轻人既有对于未来养老待遇的期许,也有对当下收入的担心。相比于那些“月光一族”,年轻人的“养老焦虑”并不是什么杞人忧天,而更像是未雨绸缪。
有多少存款可以退休?这是不少年轻人喜欢追问的问题。可这个问题其实并无一个标准的答案。因为不同的职业、不同的收入、不同的地域,对于退休生活的要求都有所不同。但总体而言,年轻人如果能趁着年轻,为自己将来的养老积累更多的财富,当然是最理想的选择。而这也是陈教授所说的,要从拿到第一个月工资就开始做好养老规划。持类似观点的专家学者也有很多,比如我国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乌丹星曾表示,当代年轻人至少要提前30年为自己的养老生活做准备。
养老焦虑和养老规划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问题。如果说养老焦虑是体现对养老问题的担心和忧虑,而养老规划则体现对于养老问题的应对。也就是说,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的今天,年轻人真正需要的不是“养老焦虑”,而是做好养老规划,以面对将来养老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。
35岁开始考虑养老晚了,这其实是一种善意的提醒,而非“养老要从娃娃抓起”。对于年轻人而言,早一点为养老做好规划,多存钱,多投资,这有什么不好呢?
好评 ![]() |
|
0% | 0 |
中评 ![]() |
|
0% | 0 |
差评 ![]() |
|
0% | 0 |
中共北京市委老干部局 |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 | 中国养老网 | 中国老龄协会 |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 | 山东养老信息服务网 |